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内容页

沈莹宝|盛泽西白漾上的分水墩

来源:凯迪网 2023-09-09 14:52:45

分水墩,盛泽人俗称风水墩,是西白漾中央一个人工堆筑成的小岛。

过去,盛泽人以船为主要运输工具,民船则大多为小木船。江南水乡多湖,一旦起风,湖中的风浪经常危及来往船舶,故而大湖中往往筑有土墩,以分水势,减少风浪对船只的危害。这类土墩称“分水墩”。

西白漾是盛泽老镇区西郊的大湖,又称盛湖、舜湖,湖面达460余公顷。“舜湖之水发源于东天目,由烂溪东流入湖。湖之西南实当来水之冲,湖以南为往来舟行要路,每风狂雨骤,波浪奔腾,势甚恶,舟远不得泊,遭其厄者屡矣”。(清杨秉桂《化成庵记》)每当狂风暴雨之时,舟船行驶于西白漾上,往往有覆舟之险。


(资料图片)

里人陈良才为慈善之人,常念及行船之险,发愿“于来水冲激处筑墩,以分其势,使舟楫得藉以停泊避险,捍患御灾”。自嘉庆十八年(1813)起,他募资筑墩,用几条大船装载石块沉于湖底,作分水墩之基础,上面覆以土石,“虑事图功凡十阅岁,而湖墩之基址成”,前后经历了十年,才于道光二年(1822)筑成了分水墩。

(西白漾和分水墩)

道光七年(1827),陈良才又募资在分水墩上“建屋五楹,以奉空王(佛的别称)香火”,名为化成庵,后改名迎风庵。化成庵“傍翼水阁,藉资眺望,屹然在水中沚”。盛泽文士杨秉桂作《湖墩化成庵记》,由嘉兴张廷济(号叔未,清代书法家)手书,勒石立于庵中。

(《湖墩化成庵记》)

同治《盛湖志》和光绪《盛湖志补》记录了化成庵三名寺僧的行迹。

光绪《盛湖志补·方外》:“见空,化成庵僧。终年茹素诵经,寒暑不辍。咸丰庚申(1860)六月,贼(指太平军)窜至里中,与得泉僧皆被掳至苏,仍持戒律。逾月,贼勒换僧衣。佯许之,夜自经死。贼瘗之,而逐得泉。”化成庵寺僧见空严守戒律,每天“茹素诵经”,他与另一寺僧得泉被太平军掳至苏州,令他回俗,他以自缢相对抗。太平军无奈,埋葬了见空后,释放得泉回庵。

同治《盛湖志》:“同治九年(1870),僧得泉于左拓建斋堂、水阁”。僧得泉回到化成庵后,拓建了斋堂、水阁。

光绪《盛湖志补·方外》:“洒尘,楚人,行脚僧(云游的僧人)也。居化成庵,工拳技,有胆略。此庵在盛湖中央,多风波之险,时有戒心,即打包僧(云游僧)不敢卓锡(挂单)。光绪丁亥(1887)七月,群盗来劫,洒尘只身击退,从此安戢。”化成庵风光虽好,但地处偏僻,一般云游僧不敢在此挂单。光绪年间,一位名为洒尘的云游僧人居于化成庵,单身击退盗贼,从此贼人不敢造次,于是这里成为文人雅士消夏冶游的好去处。

(《盛湖志》)

光绪十四年(1888)仲秋,寓居盛泽的名臣陶模(后任两广总督)由直隶(今河北)按察使升任陕西布政使。上任前,他回乡扫墓省亲,于此月六日携子陶葆廉及名士张王熙、钱振常、王景曾、沈景修同游分水墩化成庵,留下了多篇诗作。

民国年间,化成庵已然圮毁,仅存遍地瓦砾和荒茔枯冢。常有善于游泳的少年游至分水墩上玩耍。

1969年3月,盛泽镇、盛泽人民公社、坛丘人民公社三方联合组织职工、农民筑坝,围垦西白漾,至1970年春大坝筑成。西白漾被围垦后,分水墩与周边水域连成一片面积为315.3公顷的土地,分别归属盛泽镇、盛泽人民公社、坛丘人民公社三方使用,分水墩则归属盛泽人民公社。盛泽人民公社曾在此建公社农场知识青年点,安置一部分“插队落户”的知青。

1978年,盛泽人民公社中学(盛泽第一中学前身)迁至分水墩,在建设校舍时,还在地下挖出一些木料和几条大船,估计是化成庵倾圮后残存的木构件或分水墩上埋葬的棺木残片和沉没于水下的船只。

(盛泽公社中学校徽)

(公社中学学生在校舍前留影)

1986年,在西白漾围垦地上建成东方丝绸市场,如今的市场东盛步行街的西侧就是当年的分水墩。

(东盛步行街)

(沈莹宝)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