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文创风潮涌动的今天,人们对纪念品的期待早已超越简单的特产与风景照,转而追寻那些既能随身携带、又承载着土地温度与故事的手信。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00后女孩欧阳承楠用一家名为“Seven山纹礼”的小店,给出了她的答案——让环江故事,被世界“带着走”。
【资料图】
欧阳承楠在制作花竹帽挂件。冯诗淇 摄
细竹丝在指尖穿梭,编成掌心大小的花竹帽雏形,再缝上毛南彩布的花边,缀以绒球与吊穗……毛南族最具代表性的花竹帽,在欧阳承楠手中化作可佩戴、可悬挂的微型艺术品。店铺里每一件手工艺品,都出自她无数个深夜的灯下编织。它们不仅是商品,更是带着手心温度的“文化信物”。
“Seven取自‘山纹’的谐音”,欧阳承楠解释店名的深意,“山,源于我对环江群山的热爱;纹,是毛南锦缎上精致的纹路;礼,则是我对生活仪式感的执着。”她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毅然返乡创业。“我想填补环江文创的空白,让毛南文化被更多人看见。”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毛南族文化资料有限,欧阳承楠也开始了自己的乡野寻根,接力文化薪火之路。她一次次奔赴乡野,拜访非遗传承人,搜集散落民间的工艺细节,终于迎来了转机。
花竹帽挂件。冯诗淇 摄
她通过母亲结识了毛南族服饰传承人岑新娜。“娜娜阿姨不仅赠我珍贵的毛南锦,更给了我无限的灵感与支持”欧阳承楠动容地说,“文化的接力棒,就这样传到了我手中。”从服饰纹样到伴手礼设计,毛南记忆在两代人的坚守中焕发新生。
如何让文化真正“被带走”?欧阳承楠选择以指尖为笔,将乡愁凝练成可触摸的形态。迷你花竹帽挂件、毛南锦冰箱贴……这些小巧的文创品,成了许多在外游子的情感寄托。“常有人告诉我,看到这些物件就想家,特意托我寄去远方。”她说。
开店一年,最令她触动的是一位同窗的反馈:“以前听你讲毛南文化总觉得抽象,直到拿到花竹帽挂件,它让我瞬间记住了这个民族。”欧阳承楠笑道,“这正是我创业的初衷,让人毛南族文化看得见、记得住、带得走。”
她还计划将傩面、环江“五香”物产、喀斯特地貌通通融入设计,让家乡的山水风物化作随身小物,走得更远。
毛南锦手工发卡。冯诗淇 摄
如今,她的作品通过线上平台飞往各地,时常供不应求。而对未来,她怀揣比店铺经营更宏大的愿景:“我希望环江涌现更多创意青年,不止我一家店,而是一群人、一股力量,共同讲述环江故事。”
当游客离开环江,行囊里或许正躺着一只迷你花竹帽。它不只是一件纪念品,更是一段可携带的毛南记忆——在每一个陌生的远方,继续讲述着毛南族的山纹与记忆。